今日播映榮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的《竊聽風暴》,片子以「竊聽」做為題材。故事敘述,片中男主角一個東德的秘密警察,他日夜竊聽一位劇作家和他的演員女友,卻意外成為他們生活的一份子,甚至最後為了保護他們鋌而走險。以下分析幾項重點:
1. 有罪、無罪→不斷審問
一開始就利用東德國家情報局「史塔西」(Stasi)審問一位犯人。不斷逼迫的審問,沒有喘息的餘地。在這種恐懼、壓力下,犯人終究招供。給人一種不用怒目猙獰、不必聲嘶力吼,就能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在男主角的心中一切都可用科學方法研究歸類,找出制約、制裁和懲戒的對策。就像寫論文一樣,有問題就要不斷去訊問就算疲勞轟炸也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得到滿意答案為止。
2. 作家是靈魂的工程師
在片中政府官員吹捧藝術家乃「一國的靈魂工程師」。實際上,卻是政府急卻剷除的「眼中釘」。在現實社會上,我們就像一位作家,論文寫作的好壞也出於我們之手。是否成為其他同儕或教授們的眼中釘,必須看自己的造化。
3. 作家害怕之二事
孤單一人—劇中認定作家是「歇斯底里的人類本位者」(hysterical anthropocentrist)。他們最怕獨處,需要朋友,需要滔滔不絕的談話,千萬不能把這些人帶上法庭,那反而是成全了他們,暫時的留置與羈押才是對付他們最有效的手段,徹底的隔絕,也沒有釋放日期,不准他們與任何
人接觸,連警衛也不行,就是最有效 的方法。不必羞辱,不必毆打,不用編造謠言,不提供任何可供他們日後寫作的素材,關了十個月之後,我們才放了他,突然之間,他們就不再是麻煩製造者了,從此就再也不能寫、不能畫、不能再從事任何的藝術創作了。無需使用任何暴力,只要這樣對付就夠了,一切就像送他們禮物一樣。被剝奪的權力,就像孤單的人一樣。好比論文寫作需要跟別人交流才能腦力激盪,才不會腦袋空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靈感枯楬—作家、藝術家、設計師,最害怕就是靈感枯楬時。沒有靈感是一件可怕的事,這時就應該放下時邊的工作,出去透氣休息、做一些休閒活動讓腦子解放一下,說不定靈感就會靈光一現。
4. 從檔案中找資料→歷史研究
片中有一幕是作家在翻閱他被竊聽的資料,從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如同老師說這種方法就像歷史研究法一樣,必須在龐大的資料找重點,就像大海裡撈針般,最後再加以整理、歸納找尋真正的解答。
綜合以上分析,此片最大的連結點是「環環相扣」。其一,在秘密警察與鄰居婦人之間的秘密,以及鄰居婦人與作家之間的秘密。其二,雅斯卡送給作家的生日禮物「獻給好人的奏鳴曲」琴譜,以及作家以「獻給好人的奏鳴曲」為書名出書獻給幫助他的秘密警察…等。經由這些關鍵點,將劇情緊緊相扣在一起到最後男主角買書送給自己臉上所表現出的一抹笑容。從沉默寡言到內心產生情緒變動,讓整部片高潮迭起,娓娓道出男主角因藝術而改變命運,重生出新的人生。
1 則留言:
見解深入、析理井然,編排分明,棒!
張貼留言